作品名称石家,一门兄弟三英烈
作 者刘潇
在临沂沭河岸,有一个村子叫石门村,村子里都是姓石的人家。在他们之中,有一户石姓人家被当地很多人所熟知,因为在抗日战争时期,这家的老太太李氏把三个儿子都送上了战场,三个儿子先后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在敌人扫荡跑反时,李氏两个最小的孙子病饿交加去世。而在儿子追悼会后不久,李氏再次把一个女儿两个孙子送上了战场。
一门三英烈

石家三兄弟画像,左起石金鼎、石金芝、石金铎
石家的大儿子石金鼎,字祥九,1907年出生,自幼苦读四书,忠厚,老实,写得一手好字。常为乡邻写对联、写碑文,农忙时也很能干活,深受乡亲们的爱戴。1939年,石金鼎被推荐为苍马办事处联埠乡任民主乡长,日夜不停地动员乡亲们起来抗日,到地主家里动员出枪、出钱、出粮,为开辟抗日根据地做出了一定贡献。二儿子石金芝,字涵九,1915年出生,于1938年初参加了共产党。在沭河两岸的南古庄、曹庄一带拉武装,和地伪顽以及土匪进行武装斗争。
1941年4月的一天夜间,苍马区(今临沭县)石埠村遭到伪军的袭击,石金鼎和石金芝都在石埠,他们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最后石金鼎掩护石金芝等人撤退,英勇牺牲。石金芝勉强突围。“大份(老大)死了,二份(老二)跑了。”枪声中传来敌人的喊声。
同年5月,石金芝牺牲,距离大哥石金鼎牺牲,仅仅21天。
石家三儿子石金铎,人送称谓“石平”,出生于1919年。1937年,石金铎到郯城县立师范读书,不到一年因为“七七事变”休学回家,在家乡附近参加了抗日救国运动。1938年加入了共产党。这年的六七月份他和组织上的几位同志在临沂的三重、褚墩一带搞青年救国团,以后被组织委派到了滕县(今天的滕州市)县委做宣传工作,不幸在1939年的冬天被滕县的汉奸逮住,不久英勇就义。据目睹的群众说,他被押送到山上,仰天大喊两声“老天”,又高呼三声“共产党万岁”,随即被推下山崖,尸体被找到时还保持着双手被绑在身后、跪地的姿势。
石家的三个儿子,先后为抗战奉献了生命。
当代“佘太君”——李氏

石老太太
三个儿子参加抗战离开了家,家中就省下石老太太李氏带着一家十几口人生活。
大儿子和二儿子牺牲的消息传来后,党和政府在夏庄开了一个数千人参加的隆重追悼大会,在人前,石老太太硬是一滴泪没掉,只有背后无人的时候才默默落泪。
因为战乱,两位烈士的尸骨无法还乡,掩埋在白石官庄,直到1946年解放后,灵柩才得以送回了母亲面前。但是三儿子呢?为什么还没有消息?石老太太到处打听。原来,三儿子石金铎最早牺牲,但怕母亲承受不住,石金鼎和石金芝选择了瞒着母亲,没想到瞒着瞒着,他们牺牲了,就一直瞒了下去。政府查找以后,确认石金铎一早便被认为烈士,找到了他的尸骨,石老太太等了这么些年,等回来了小儿子的灵柩。
石金铎的妻子与石金铎相处只有几天,丈夫便离家参加抗战,他们并未留下一儿半女。石金铎灵柩还乡,没有儿女扶棺,等了丈夫将近十年的妻子抹了把眼泪说:“我们没有孩子,我给我丈夫披麻戴孝,扶棺发丧。”此后她一生未改嫁,帮着石老太太照顾家里,石老太太给她抱养回来一个女儿养在膝下。
英雄的精神在延续
石金鼎和石金芝牺牲后,石老太太又陆续把一个女儿、两个孙子送上了抗战的道路。
石明训,1922年出生,写得一手好字;1942年,他参军入伍来到滨海军区政治宣传部石印局,印刷革命宣传材料,直至抗日战争胜利;1950年,转业到临沭县人民医院工作,直至1978年离休,1984年病逝。
石庆生,1926年出生,1942年被送到115师当卫生员,在战火中抢救了无数战士的生命,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转业到了青州卫生局工作;1984年退休,于1992年病故。
石健(三烈士的妹妹),1920年出生,后跟随苍马办事处敌工部长庞世泽在苍马办事处当妇女干部,动员当地妇女做衣服、做军鞋,后在革命中与庞世泽产生感情结为夫妻;此后,一直随庞世泽四处参加革命工作直至退休,1998年病故。
烈士的血脉和精神,在这个家族里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