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称失联85年的山东籍红军师长
作 者山东革命历史研究会
2019年5月9日上午,在山东肥城市举办了纪念八路军115师入鲁作战暨陆房突围胜利80周年学术座谈会。在会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军史专家陈宇在发言时,宣布了一个信息:中央红军长征,在湘江战役时组建了一个收容师,专门负责收容掉队和失散了的红军指战员。该师师长叫乔明增,是山东人。湘江战役中,收容师被打散,乔明增也没了音信。从2006年开始,陈宇一直在找寻乔明增的下落,最近终于有了乔师长确切的消息,他们在肥城找到了乔明增的坟墓。他这次带着江西电视台的一个摄制组,到山东来进行有关的采访,下午就到烈士墓去拍摄。

找到了失联85年的山东籍红军师长,这是一个重大新闻,当天下午,我们随陈宇研究员和江西电视台的摄制组一起来到了位于肥城市老城镇的烈士陵园。这个烈士陵园是乔家庄村在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安葬的是这个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14位烈士。乔明增就是乔家庄人,他的墓位于陵园中央,墓碑上刻着烈士的简要生平:乔明增,男,生于1912年,1938年参加革命,曾任泰西军分区一团某连指导员,1940年在范县七里河战斗中牺牲,年仅28岁。一位在湘江边失踪的红军师长如何变身成了山东八路军的连指导员,又怎么牺牲在河南范县的?陈宇研究员告诉我们,湘江战役非常惨烈,中央红军7万多人,这一仗下来,损失了一半。收容师也被打散了,身负重伤的乔明增被灌阳县的一户农民掩护了下来,并在他家养伤。伤好后,乔明增一面开荒种地,一面打听部队的消息。在找不到部队的情况下,乔明增决定返回山东老家,他一路乞讨,徒步千里,历尽艰辛回到乔家庄。
为了进一步了解乔明增回到家乡后的情况,我们找到了乔明增的四弟乔明文。乔明文住在泰安,是位离休干部,今年93岁。乔老告诉我们,他的父亲是共产党员,他们共有兄弟7人,乔明增是大哥,参加了红军;老二、老三和他本人(老四)都是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五、老六、老七在解放战争时参加了解放军。乔老介绍说,乔明增15岁那年,因为浇地时活儿干得不好,被爷爷责骂了几句,一气之下离家出走,跑到了肥城。在那里正遇上北伐军招兵,他就参加了北伐军。1930年他所在的部队被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1931年上半年,蒋介石将这支部队从山东济宁调往江西,参加“剿共”。26路军原系冯玉祥西北军的部队,他们不愿意和红军作战。1931年12月,26路军在军参谋长赵博生(共产党员)、73旅旅长董振堂的带领下,发动了“宁都起义”,加入了红军。从此,乔明增就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据乔老介绍,乔明增是1937年回到家乡的。乔明增走到村头时,天刚擦黑。都说近乡情怯,离家十年,一路要饭回来的乔明增更是如此。当时他没敢回家,就在村头的田地里睡了一夜。第二天,天刚亮他鼓足了勇气向村里走去。在村里,乔明增遇到的第一个人是自己的大爷。乔明增说,“大爷,我是明增,我回来了。”大爷说,“回来了好,好呀!咱们回家。”
乔老回忆说,刚进家门的乔明增骨瘦如柴,衣衫褴褛,头上戴着一个破草帽,拄着一根棍子,胳膊上挎着一个篮子,篮子里有一只破碗,碗里还有点荞面条。妈妈看着乔明增,一边抹着眼泪,一边笑着——儿子终于活着回来了。在那段时间里,妈妈想方设法给乔明增做些有营养的饭,为他调养身体。在妈妈的精心照料下,不久乔明增就康复了。为了让乔明增有个营生,父亲开了个馒头坊,让乔明增担着挑子走乡串户地卖馒头。1937年12月,日军渡过黄河进占了济南、泰安。1938年初,肥城来了日本鬼子。一天,乔明增把馒头挑子扔在舅舅家里,第二次离家出走参军。他来到了长清县的大峰山,加入了我党领导的“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以后这支队伍又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兼泰西军分区)。
1940年6月,国民党顽固派石友三部3万多人,在日伪军的配合下向我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发起进攻,占领了我根据地濮阳、观城、范县等地区。7月,根据八路军总部的命令,乔明增所在的六支队在河南省范县(当时属山东省)地区参加了反击石友三部的作战。在战斗中,时任连指导员的乔明增受了伤,但他坚持不下火线,终因流血过多而牺牲。乔明增牺牲后,他的父亲赶到范县,把儿子的遗体背回了乔家庄,这是乔明增第二次从部队回家,还是和第一次一样,睡在了村头——永远长眠在了那里。家里人知道他当过红军,但谁也不知道他曾经是红军师长,所以在烈士名录和他的墓碑上都写着“连指导员”。这次陈宇研究员找到乔明文核对有关情况,家里才知道他在红军的经历。在乔老家里,我们看到了一张解放初期乔家父母的照片。二位老人质朴慈祥,身体弱小,但在我们眼里,他们是那样的伟岸——在为新中国打天下的日子里,他们的7个儿子,一个牺牲,一个伤残,5个在南下作战的征程上。这个家庭是忠勇山东人的一个光辉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