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称一座山峰,一户人家
作 者山东老战士历史资料征集办公室
“沙家浜”——新四军18名伤病员坚守芦苇荡,这是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本文讲的也是一个伤病员打日本鬼子的故事,但他们坚守的不是芦苇荡,而是一座山——位于山东淄博市淄川区的马鞍山。当年,在山上的八路军伤病员和部分干部家属共30多人,面对2000多名日伪军的进攻,冒着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硬是坚守了两天,并让敌人付出了阵亡200人的代价。最后,仅存的几位勇士全部跳下了悬崖。
近年来,一些作家将这个故事写进了书里,有些被“文学”得离奇。有的说,进攻马鞍山的日伪军有5000多人;有的说,日军中将土桥一次在战斗中被击毙。如今,在山上一处战斗遗址前立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据说王凤麟副团长就是在此掩体中击毙了日军师团参谋长山田大佐”。这些“据说”出来的故事,不能增加英雄的光辉,反而会让后人质疑,只有真相才能让历史伟大。那么真相是什么?为此,我们山东老战士历史资料征集办公室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查阅了相关的历史档案、当年的报刊、亲历这一事件者的回忆文章和日军的相关报道,并对当年的战场进行了勘察,基本上理清了这次战斗的史实,并努力还原了这一气壮山河的故事。
一座山峰,威武不屈马鞍山海拔615.6米,山势巍峨,主峰险峻。峰顶上平坦开阔,而四周全是刀劈般的悬崖峭壁,只有东南侧有一条人工开凿的石阶小路通向峰顶。也许正是这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山势,让八路军鲁中军区将此山作为伤病员的休养之地。1942年9月下旬,八路军山东纵队2团副团长王凤麟来到了山上。王凤麟是在莫斯科东方大学深造过的爆破专家,战功赫赫。1941年秋天,王凤麟在战斗中负伤,右小腿被打断。医生给他做了截肢手术,伤口长好后,为他装了一个用枣木做成的简易假肢。作为一名战将,失去一条腿就意味着不能上战场杀敌了,这对他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事。1942年,斗争环境恶化,2团转入了外线作战,王凤麟因行走不便,行军时需要战士们用担架抬着他。为了不给部队增添麻烦,他强烈请求上马鞍山休养。上山时,王凤麟只带了一名警卫员和一只德国造的狙击步枪。

为了保密,王凤麟在山上的称号是“李排长”。“李排长”管的这一个“排”没有什么战斗力,除了伤员、病号就是干部家属,男女30多人;像样的武器就是那支狙击步枪,剩下就是8支“章丘造”——根据地兵工厂生产的步枪,还有40多颗手榴弹。
11月初,日军实行第五次强化治安行动,向抗日根据地大举进攻。2团团长王瑞林、政委李伯秋捎信给王凤麟,让他下山随部队行动,这样要安全一些。但王凤麟考虑到如果他走了,必定会影响山上人员的情绪,就决心留下来守山,并在回信中写道“誓与马鞍山共存亡”。11月8日晚,四县联合办事处公安局股长董恒德上山报告:敌人驻满了山下的村庄,已经把马鞍山包围了。王凤麟立即作出战斗部署,提出了“人在山在”的守山口号。
11月9日晨,日军开始了攻山。他们在周围的山头上架起了大炮和重机枪,对着马鞍山射击。在炮火的掩护下,敌人先头攻击分队爬上了通往主峰的石阶。王凤麟的枪响了,一个挥舞指挥刀的日军军官应声倒下。日军资料显示,这个被击毙的是小队长川本中尉。接着山上各种武器一齐开火,蜂拥而上的日军成片地倒在了石阶小道上。
1943年5月出版的日本画报《跃进之日本》上有一篇名为《马鞍山攻略》的文章,详细报道了这次战斗。从文章中得知,进攻马鞍山的日军部队代号为“北支00部队”。下面的文字是引自这篇文章,让我们看看日军是如何记述这场战斗的:“为拔除消灭这些共产军,地面部队在飞机配合下发动攻击。梅田队长在12点从马鞍山东侧发起攻击,在第一个门楼前50米外展开了激烈的战斗。飞机在轰炸,但进展却艰难,这个地方真是易守难攻。7个小时过去了,夜幕早已降临,却不能再前进,夜晚只有呼啸的炮火,带来一丝光亮。”
第一天战斗结束后,山上响起了钟声,这是守山的八路军按约定的方式通报平安。第二天天刚亮,日军火炮、飞机就开始了新一轮的轰炸,主峰立刻被硝烟烈火笼罩。此时,守军的弹药已经很少了,王凤麟在一个布条上写上:“现在石头也很宝贵,要注意节约使用,能坚持到天黑就有办法!”布条传到了各个战位,战士们更加注意射击的精准。没有子弹的同志,就用石头往下砸。对此,《马鞍山攻略》中这样描述:“第二天黎明开始,梅田队长就指挥部下发起了又一次大规模的攻击,在飞机的掩护下我们开始了战斗。敌人的手榴弹扔下来炸碎的石块给了我们很大的杀伤,一米一米地前进,终于在12点半占领了第一个门楼,这条石道的坡度有70度,敌人从山上扔下手榴弹、石块、木头、水瓮,我们遇到疯狂抵抗,梅田队长已经受伤……炮火枪弹的呼啸声,火光闪过,不时有我们的士兵坠入山谷,惨叫声传来,让人异常恐怖、凄惨。”
战斗打到最后阶段,守军弹药打光了,他们与冲上来的日军展开了白刃格斗,日军冲锋再次被打退,又一个日军小队长岩本中尉死在了八路军的刺刀下。在步兵攻击失利的情况下,敌人加强了空炮火力对主峰的轰击。黄昏时分,坚守在山上的八路军伤病员大部牺牲在敌人的轰炸中。
山上一点动静都没有了,日军步兵才敢发起新一轮冲锋。身负重伤、满身是血的王凤麟看着冲上来的敌人,掏出手枪自尽殉国。山上仅存的几名人员,宁死不当俘虏,全部跳下了悬崖。攻上山顶的日军目睹这一壮烈场面,被惊得目瞪口呆,他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山。在收集马鞍山战斗资料的过程中,我们意外地从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提供的资料中,找到了一张非常模糊的王凤麟副团长的照片。通过技术修饰,我们可以粗略地看出这位英雄的模样。他的那些同级战友,都是开国将军,如果他还活着,一定也是一颗闪亮的将星。
马鞍山战斗仅有两人跳崖后活了下来,有名有姓或有姓无名的烈士共27人,刻在了马鞍山烈士纪念碑上。这27人中,有6人同属一个家庭。他们就是时任益都、淄川、博山、临朐四县办事处主任冯毅之的家人:父亲冯旭臣,时任益都县抗日民主政府参议长;妹妹冯文秀,中共党员,时任益都县长秋村妇救会长;夫人孙志兰,中共党员;还有他的三个孩子——大女儿新年12岁,二女儿芦桥5岁,小女儿平洋11个月。冯毅之是当地有名的抗日英豪,人称“冯铁头”。冯家所在的长秋村,被日伪军称之为“八路窝子”。
整个村子光被敌人烧毁就有十几次。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杀,这一家人被安置在马鞍山上。父亲冯旭臣在山上负责管理伙食,夫人孙志兰和妹妹冯文秀负责照顾伤员,文秀还兼着教战士们学文化、唱歌等工作。马鞍山战斗之前,冯毅之曾去山上看望过一次。
他在回忆录中写了一个非常温馨的场景:王凤麟同我父亲一见如故,闲时喝茶聊天,下棋自娱。
他非常喜爱孩子,新年、芦桥总是围绕在他的膝前。他要她们唱歌,新年就提高嗓音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王凤麟高兴地鼓掌:“好!好!”而芦桥却时常好奇地摸着王凤麟的假腿问:“伯伯,你的腿怎么是木头的?”王凤麟笑着说:“木头腿好,不腿疼。”芦桥困惑地望着他,他就亲热地把她抱在怀里。然而,战斗打响后,惨烈替代了温馨。冯旭臣老先生和战士一样战斗在火线上,在他用石头砸向敌人时,一颗炮弹在他身边爆炸,英勇牺牲。大女儿新年也牺牲在敌人的炮火中。文秀始终和王凤麟在同一个战位上,在目睹王凤麟壮烈牺牲的那一刻,已经负伤的文秀冲着在场的战士大喊了一声:“为我们报仇!”纵身跳下了悬崖。孙志兰在战斗的最后时刻,背上芦桥、怀抱平洋坠崖而死。最令人心痛不已的是跳崖生还的王德善讲述的情况:“芦桥当时并没有摔死,我在悬崖上的那天夜里,可以听到她叫爸爸妈妈,喊冷喊渴。我听了心如刀绞,但我只能干着急,我没有办法救她。眼睁睁地看着她慢慢死去……”战后,鲁中行署授予冯家一块金字匾额——一门忠烈。


前不久,我们去了长秋村。冯家墓地在村外一座长满苍松翠柏的小山下,这里一共安葬有冯家的七位烈士(冯毅之的大哥,在抗战中牺牲)。孙志兰和三个孩子合葬在一个大坟里。2002年冯毅之辞世前嘱咐:不去英雄山,把我送回老家和家人团聚。他说,我经常在深夜的梦中听到芦桥求救的哭喊声。
如今这一家人“团聚”了。冯家墓地不远处是“长秋村革命烈士纪念碑”,抗战期间这个仅有百户人家的村,有119人参加了八路军,其中有39人为国捐躯。站在长秋村革命烈士纪念碑前,我们低头默哀,风吹松林,耳边似乎传来新年和芦桥稚嫩的声音: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